中醫療法治療中風偏癱恢復期,有效率為96.25%

By | 20 4 月, 2020

中醫療法治療
中風偏癱恢復期160例臨床觀察

中風偏癱經治療後度過急性期,進入恢復期及後遺癥期,主要表現為氣虛、陰虛、陽氣衰微兼血瘀的本虛血瘀之證。此時采用針灸及補氣活血中藥湯劑,聯合功能鍛煉是治療的最佳方案。筆者從醫20餘年,采用針灸聯合中藥湯劑治療中風偏癱恢復期患者,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臨汾市古縣人民醫院治療的160例中風偏癱恢復期患者。其中男92例,女68例;年齡36~79歲;腦出血33例,腦梗死127例,均處於清醒狀態;病程最短2周,最長6個月;肌力情況:上肢0級24例、1級80例、2級46例、3級10例,下肢0級28例、1級60例、2級60例、3級12例。
1.2納入標準中醫診斷參照《中醫內科學》中中風的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照《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腦出血、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均處於恢復期(病程在2周至6個月之間)者。
1.3排除標準中風病急性期者;合並其他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者。
2治療方法
2.1針灸選穴:以手足陽明經、任督二脈穴為主,輔以足太陽膀胱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穴位。頭部取陽白、太陽、四白、迎香、頰車、牽正、地倉、顴醪、下關、頭維、翳風、承漿;患側上肢取合谷、曲池、中渚、外關、手三里、手五里、肩髑、肩髂;患側下肢取環跳、秩邊、足三里、陽陵泉、豐隆、照海、太沖、解溪、中陽、太沖。
針法:開始3d健側與患側同時針刺,補健側瀉患側;3d後,只針刺患側,平補平瀉手法或用電針治療儀,採用斷續波。頻率1.4Hz,電針15min,留針30min;每日1次、14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5d。若氣虛較重,二便失禁,灸關元、氣海、神闕、足三里、百會。治療3-6個療程

2.2中藥內服:給予補陽還五湯加減。生黃芪30~200g,當歸6~10g。赤芍、紅花各10g,川芎6~15g,桃仁9g,地龍6~20g,加水蛭研末69(沖服),藥物用量根據病情而定。

加減:心悸、氣短、下墜、乏力者,加人蔘片6~10g或党參片15g;若肢體麻木者,加木瓜、伸筋草、防己,各10g;上肢偏廢者,加桂枝12g,桑枝15g:下肢偏廢者,加川續斷15g,杜仲10g,懷牛膝15g;二便失禁者i加桑螵蛸5g,益智仁6~10g,山藥30g:肝陽上亢者,加龍骨(先煎)、牡蠣(先煎)各24g.白芍12g,天冬10g;言語不利者加白附子6g(先煎),石菖蒲10~15g,鬱金15g,茯苓20g。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14劑為1個療程,療程間間隔3~ 5d.治療3~6個療程
3療效觀察
3.1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擬定。基本治愈:肌力達到Ⅳ~Ⅴ級,生活自理,獨自行走;顯效:肌力恢復大於Ⅲ級,生活部分自理;有效:偏癱語言不清,但有進步,生活不能自理;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
3.2結果
(1)臨床療效160例患者經治療後,基本治愈96例,顯效48例,有效10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6.25%。

(2)肌力比較見表1。
表1中風偏癱恢復期患者治療前後肌力比較(例)
4病案舉例
(1)病案1:患者,女,56歲,2005年7月16日就診。CT顯示腦出血,出血性中風15d,患者平臥位,黃色晄白,氣短乏力,二便失禁,右側肢體運動失靈,語言不利。此時患者由昏迷轉為清醒,血壓150/98mmHg(1kPa=7.5mmHg),飲食欠佳。查體:右側上肢肌力0級,下肢肌力1級,左側正常。
診斷:中風,辨證為脾腎兩虛、中氣不足。治以灸百會、關元、氣海、足三里,每日2次,每次15min。中藥處方:人蔘片、烏葯、益智仁、桑螵蛸、三七粉(沖服)各6g,升麻9g,熟地黃、麩炒白朮、炙甘草各10g,桂枝12g金櫻子、桑枝各15g,山藥30g,生黃苠30~60g。患側肢體被動鍛煉。每日100次。治療1個月後,患者飲食好轉二便調,可以坐起,血壓平穩,開始針刺。針刺先採用補健側瀉患側的手法.3d後,針刺患側.上肢取肩髑、臂脘、.曲池、外關、合谷;下肢取環跳。秩邊、足三里、照海、解溪(環跳、秩邊隔日輪換)。

中藥處方:生黃芪60~120g,當歸、桃仁、川芎、水蛭(沖服)各6g,炙甘草、黨參片各10g,白芍12g,地龍、麩炒白術各15g。針刺及服中藥期間加以功能鍛煉,每日由100次逐漸加至300次,由被動逐漸轉為主動。至2008年10月20日,患者能獨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隨訪10年,患者能參加一些體力勞動及傢務勞動。
(2)痛案2:患者,男,.68歲,2016年10月就診。因左側肢體偏癱半個月,從臨汾市人民醫院轉入我院。查體左上肢肌力0級。左下肢肌力1:級,血壓基本平穩,飲食欠佳。診斷為腦梗死,辨證為氣虛血瘀證。針刺:上肢取肩髑。肩醪、:曲池、手三里、手五里、外關、合谷(肩髑、肩醪隔日輪換)::下肢取環跳、秩邊、足三里、照海、解溪(環跳、秩邊隔日輪換),先補健側瀉患側。3d後,針患側,用電針治療儀,行針15minj留針20min,14d為1個療程。

針刺後被動與主動功能鍛煉結合,每日200~500次。中藥處方:生黃芪30~180g,麩炒白術6~10g,黨參片、紅花、川芎、川續斷片各10g,桃仁9g,桂枝12g,地龍、桑枝、懷牛膝各15g,水蛭6g(研末沖服)。14劑為1個療程,休息7d,繼續下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後患者逐步下床行走,上肢可以持物,生活基本自理。隨診3個月,患者可做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

5討論
中風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根據病情程度可分為神志無異常的中經絡及神志有異常的中臟腑,根據病程分為急性期(發病後2周以內,中臟腑可至1個月)、恢復期(為2周到6個月)。患者度過急性期,病情趨於穩定,但留有後遺癥,後遺癥主要表現為氣虛血瘀的偏癱。《臨證指南醫案》雲:“至於審癥之法,有身體緩縱不收、耳聾目瞀、口開眼合、撒手遺尿、失音、鼾睡,此本實先撥,陰陽樞紐不交,與暴脫無異,並非外中風,乃純虛證也……若肢體拘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強言謇、二便不爽,此本體先虛,風陽夾痰火壅塞,以致營衛脈絡失和,治法急則先用開關,緩則益氣養血,佐以清痰清火,宣通經隧之藥,氣充血盈,脈絡通利,則病可痊愈。”

中風至恢復期。氣虛、腎虛、陽虛甚者先用灸法以益氣回陽、填精益髓j繼用針刺通經活絡,結合中藥湯劑以補氣固腎、活血化瘀、利水消腫。中風後1個月左右,患者癱瘓肢體可見腫脹,「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陽不振。脾不能運化水濕,水濕積於筋脈關節,可用真武湯溫陽利水;氣血運行不利者肌膚麻木,用補陽還五湯加味。葯取補氣之生黃芪,用量從小至大,;30—200g瘀血重者多用水蛭、地龍,兩味藥物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水蛭的提取物水蛭素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強的凝血酶特異抑製劑,具有較強的抗凝作用,能降低血漿纖維蛋白質、血脂水平,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地龍具有清熱平肝陽、息風通經絡的功效,其有效成分為蚯蚓纖溶酶,.能促進組織型纖維酶原激活物(t-PA)分泌,具有溶栓、抗凝、抗纖維蛋白質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針灸聯合中藥治療中風偏癱恢復期患者,加上功能鍛煉j臨床療效顯著,值得借鑒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