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腎虛,五種治法,看看自己屬哪種——劉喜明補腎五法探析

By | 12 4 月, 2020

中醫腎的概念及內涵極其廣泛,且具有“先天之本”的稱謂,可見其在人體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性。《景嶽全書》指出:“五臟之傷,窮必及腎”,因此腎病多虛,腎病宜補。內科雜病、老年病及與生長發育生殖等關系較為密切的兒科、男科、婦科等疾病中常見腎虛證,而目前常用的補腎法有滋補腎陰法、溫補腎陽法、補腎活血法、補腎調脾法、補腎疏肝法等。

劉喜明老師系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筆者侍診發現,劉師擅用補腎法治療內科各種疾病,尤其是老年病、婦科病,每收奇效。劉師將其系統歸納為補腎五法,五法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適應證及代表藥物,現分享如下。

1 溫補法

溫補,是針對腎精不足中偏陽虛、偏寒者的主要治法。腎精不足所見的寒證,有實寒有虛寒。實寒見於本已精血虧虛,又加寒邪客體,具有寒邪凝滯的表現,這類病人當以辛峻之藥溫之,如附子、肉桂、細辛、麻黃等。虛寒因腎虛不能充養經脈,繼而不能濡養筋骨,表現出陽虛之證,尤多見於絕經期婦女,臨床可見:畏冷,下肢為重,甚者夏季坐板凳都感覺涼,面白,小便清長,舌紅偏瘦,脈沉細。這類虛寒病人當以熟地、當歸、菟絲子、巴戟天等溫潤而不燥之藥治之,溫而養之,既溫陽又養精。虛寒證中還有一類常見於中青年女性,表現為小腹冷,甚則痛,下肢涼,月經期為重,此為胞宮虛寒,當以葫蘆巴、紫石英等藥溫經暖宮散寒。

案1:肢涼溫補案

按:本案患者有兩大特點,一為絕經期女性,也有潮熱汗出等更年期癥狀,易被認為腎陰虧虛證;二為下半身癥狀突出,主訴畏寒以下肢為著,伴發燥熱汗出以上半身為著,屬下寒上熱證,本質為腎陽虛,虛火上浮,下肢沉重、關節疼痛說明兼有經絡不通,因此議以溫補腎陽兼通絡法。下肢及腰骶為腎及奇經所主,以杜仲、巴戟天、菟絲子溫補腎精,桑枝、當歸、薑黃通絡利關節。二診時,溫補法已見成效,諸癥均有改善,但腎陽虧虛非一日之損,溫補之法亦非一日之功,諸癥均減唯下肢發涼未有改善,故二診仍守原方,稍加通經活絡之藥,三診時已可見諸癥悉減。

2 涼補法

涼補,針對腎虛夾熱者,陰虛常兼有火動,因此補而不宜太溫熱,以微涼、甘涼去其熱,補法以治其虛。細究之,尚有不同證型。(1)陰虛火旺證,又可再細分為虛火上炎證和火熱下流證。虛火上炎可見口幹、咽幹、眼幹、耳鳴,火熱下流膀胱可見小便灼熱、澀痛、不暢,治法當以清泄相火、泄利膀胱為主,多用知柏地黃丸。因茯苓、澤瀉易傷陰,故可去,而單用清相火和補腎陰之藥,此學於張景嶽。小便不暢者,還可加肉桂、白茅根。(2)陰虛陽亢證,當重以育陰潛陽,如用龍骨、牡蠣、龜甲、鱉甲、牛膝等咸寒滋陰之品。(3)陰津虧虛證,當重以養陰生津兼清熱,如用清補之品沙參、麥冬、石斛、山藥等。

案2:煩熱涼補案

按:老年女性,“五心煩熱,燥熱”屬腎陰虛證,“口幹渴,口腔潰瘍,咽痛”乃一派虛火上炎之象,究其原因,老年女性天癸既竭,腎精虧虛,尤其以腎陰虧虛為主,陰不制陽,虛火內生,辨證屬腎陰虛火旺、虛火上炎,治以滋陰清火潛陽。議用涼補法,以生地、熟地、山藥、山萸肉滋陰,知母、黃柏瀉火清虛熱,牡蠣、肉桂潛陽。二診燥熱與潰瘍減,五心煩熱依舊,說明陰分之熱仍盛,加龜甲、鱉甲能入陰分之血肉有情之品滋陰清虛熱。

3 填補法

案3:行遲填補案

張某,男,15歲。2015年3月26日初診。患兒自幼於當地醫院診斷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現年15歲,行走不利,呈鴨步態,上樓無力,站起及下肢抬舉不利,形體消瘦,肌肉松弛,面偏白,易感冒,納偏少,大便偏幹。舌瘦紅、苔薄黃,脈沉無力。辨證:脾腎兩虛,精血虧虛。治以填補腎精、健脾強肌為法。

4 澀補法

澀補,針對的是腎虛不固、封藏失司之證,包括精關不固所致遺泄、膀胱不固所致遺尿、胞宮不固所致崩漏、帶脈不固所致帶多等情況。葉天士說:“非澀無以固精”,腎虛是本,遺泄是標,《景嶽全書》“當固不固,則滄海亦將竭”,入不敷出,虛必不除。因此,針對腎虛不固者以澀補為主法。其中遺尿、漏尿者,當治以補腎縮尿,以麥味地黃丸補腎,以金櫻子、桑螵蛸、芡實、蓮須縮尿。常見的遺精、滑精者,可用龜鹿二仙丹,藥物如菟絲子、覆盆子、金櫻子、沙苑子、桑螵蛸、芡實等。其實,針對老年人淚竅不固、鼻竅不固所致的鼻涕多、淚多亦可活用澀補法。

案4:尿頻澀補案

按:中老年女性,夜尿頻,腎主司二竅,屬腎精虧虛,固攝失司證。處方主予麥味地黃丸,因本案患者尿頻主要發生在後半夜,與睡眠關系密切,因此也應考慮到睡眠的問題,故加龍骨以安神,並能收澀。二診夜間尿頻已不顯,澀補加安神之效可見,繼予原思路補腎縮尿,三診基本可收全功。臨床上治病不但要抓住病機,還要“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如此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通補法

通補,針對的首先是虛證,繼而因虛致實,表現為本虛標實之證。以味厚醇實之藥甚或血肉有情之品大補精血為基礎,同時加入辛散疏通或淡滲通利之品,意在:一暢道生新,因虛能致實,是故“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葉天士也說“非通無以導澀”,辛通之品可以散除結閉於胞宮精府及經脈所行之處的濁瘀敗物,使新生無障礙。

案5:脊強通補案

2016年10月24日三診:全身怕冷消失,腰背僵硬已輕微,未口苦,面偏暗,體力可,大便偏黏,小便可。舌嫩、苔薄黃,脈弦數。守上方,加川萆薢12g,黃酒加至2兩作引,7劑。其後數診皆以此思路加減進退處方,並收全功。

按:強直性脊柱炎以脊柱、腰脊肌肉僵硬疼痛及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脊柱屬督脈,督脈貫徹背脊內絡於腎,督脈空虛不能充養故見脊強背痛;“督脈主一身之陽”,督陽虧虛不能溫養周身可見周身怕冷;面色晦暗、遇陰冷天氣癥狀加重,是濕邪阻滯,陽氣不通。督屬奇經,奇經八脈皆起於下焦,與腎同源,腎虛日久必累及奇經,因此辨證屬督脈空虛,濕邪阻滯,治以溫補腎陽、祛濕通督,議用通補腎督法。如前所述,本案以大隊溫補腎陽藥為底,以鹿角溫腎填精為佐助,以薏苡仁、黃柏、萆薢祛濕通絡為補充,以黃酒為引,辛潤溫通引藥入病所,三者相合“寓通於補”,共達溫督通陽養脊之效。

6 結語

補腎五法均是從腎虛出發,立足於腎虛之本質,針對腎虛的不同表現而立,具有“單純而不單調,豐富而不復雜”的特點,用之臨床既方便掌握,又可隨證變化。同時我們也應看到補腎五法並不是單純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融合的,例如陰陽互生互化,補陰與補陽結合;陽化氣,補陽與補氣相結合;精血同源,補精與補血相結合;腎為先天,脾為後天,補腎與補脾相結合;通與補相結合等等。這些都有待在臨證實踐中進一步發掘。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