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是患者出現以盆腔區域疼痛、排尿異常等癥狀為特征的疾病,常伴有精神癥狀及性功能障礙、四肢乏力、頭昏、畏寒肢冷、食欲不振等癥狀。本病病程較長,病情頑固,反復發作。現代醫學尚未完全闡明其發病機制,亦無治療本病的特效方法及藥物。而中醫藥對CP的治療有其獨特優勢,效果顯著。崔雲教授為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傢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華中醫藥學會男科分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中醫藥學會男科分會主任委員、浙江省名中醫、浙江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從事男性泌尿生殖疾病的臨床、科研工作30餘載,善於治療男科內傷雜病。CP歸屬於中醫學“精濁”“白濁”等范疇。崔師在研習歷代醫傢學說的基礎上,針對CP的臨床特點,結合多年臨床實踐,創新性地提出從六鬱論治CP,認為六鬱即氣、血、痰、濕、食、熱之阻滯是CP發病的主要原因,諸鬱阻滯貫穿於疾病的始終。筆者有幸隨師臨診,現試將崔師從六鬱論治CP的學術思想整理如下,以饗同道。
1 六鬱源流
鬱證學說最早源自《黃帝內經》,在五運六氣理論的基礎上,從土鬱、金鬱、火鬱、木鬱、水鬱等五個方面論及因五運太過、不及引起的鬱證,形成瞭“五鬱”學說。其中更是提出瞭“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的治療大法。後世醫傢,多在此基礎上進行發揮。唐代醫傢王冰在對《內經》原文進行註釋時,認為鬱即“鬱抑不申”,對鬱證的治療方法進行瞭更為具體的闡釋。宋代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提出“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鬱發,外形於肢體,為內所因”,認為七情為內臟致鬱之關鍵。金元時期的劉完素、張元素、張從正等醫傢又分別從“熱鬱”“情志”等方面對鬱證學說進行瞭補充。
朱丹溪在《內經》“五鬱”學說的基礎上,從病因的角度出發,綜合內外致病因素,緊系臨床實踐,首倡“六鬱”之說,六鬱即氣鬱、血鬱、痰鬱、濕鬱、熱鬱、食鬱。其認為各種疾病多起於鬱,如《丹溪心法·六鬱》中雲:“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與此同時,朱丹溪亦創制瞭解諸鬱之名方越鞠丸,一方統治六鬱。其弟子及後世醫傢在此基礎上有所發揮,使得“六鬱”學說不斷完善,拓寬瞭中醫學對疾病的認識,臨床指導意義亦十分重大。
2 從六鬱闡述慢性前列腺炎病機
崔師深諳丹溪“一有怫鬱,諸病生焉”理論內涵,認為CP可從六鬱論治,氣、血、痰、濕、食、熱之阻滯貫穿於本病的始終。其中氣鬱與本病的關系最為密切,肝鬱氣滯、氣機不暢是本病發生發展的關鍵和基礎。而諸鬱相因為病,相兼相化,導致病情錯綜復雜,變化叢生。
2.1 肝鬱氣滯,氣機不暢為本 CP始於氣鬱:
2.2 諸鬱相因,相兼相化為變 CP變於六鬱相因,相兼相化:
氣之阻滯日久,氣不佈精,可聚津為濕,聚濕為痰,痰濕停滯則為痰鬱、濕鬱。痰濕之邪上蒙清竅,則發為頭昏、主觀感覺異常等。《臨證指南醫案·鬱》指出“氣滯久則必化熱”,熱不外發,則內遏為熱鬱,可見口渴、尿道灼痛、小便赤黃等。丹溪認為“凡鬱皆在中焦”,中焦即脾胃,六鬱阻滯於脾胃,脾胃升降失司,可見食欲不振、腹脹等癥。
3 辨鬱論治
鑒於CP始於氣鬱,肝鬱氣滯、氣機不暢為本病的病理機轉,崔師提出瞭疏肝理氣,調暢氣機的治療總則。本病變於諸鬱相因,相兼相化,臨癥時應把握病機變化,落實病機關鍵,輔以活血化瘀、化痰祛濕、清熱散火、消食化積之法,辨鬱論治。
3.1 疏肝解鬱,調暢氣機為先 :黃元禦在《四聖心源》中雲:“凡病之起,無不因木氣抑鬱不生是以病也。”朱丹溪在《格致餘論·陽有餘而陰不足論》曰:“司疏泄者肝也。”氣機的調暢需要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發揮,故CP可從肝、從鬱而治。本著中醫學治病求本的原則,治療時當以疏肝解鬱、調暢氣機為先。
3.2 辨鬱論治,緊扣病機變化:
熱鬱者多因氣、血、痰、濕諸鬱日久熱化而致,崔師毎於臨癥之時少佐清熱散結之品,達“火鬱發之”之意,如梔子、連翹。梔子味苦,性寒,《本草綱目》中載丹溪謂梔子“可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鬱,行節氣”。連翹味苦,性微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醫學入門》載其“散火解鬱”。熱鬱甚者,或由外感邪毒而致熱鬱者,可予四逆散合當歸貝母苦參丸或溫清飲治之。食鬱者多因病程過長,情志不舒,氣機不暢,肝鬱不能助脾運化所致,即“木不達土”。其癥多見:情志憂鬱,精神不振,胸脅脹悶,善太息,不思飲食,脘腹脹滿,噯腐吞酸,甚至手腳冰涼等。方用四逆散合生二芽加減。四逆散解肝氣鬱結之源頭。生二芽,量各至60g,健脾消食化積,又可助柴胡疏肝解鬱,加強調達氣機之功。酌情加生山楂、白術、大棗等品以健脾消食。
4 驗案舉隅
12月4日二診:訴尿頻,尿急稍有減輕,尿道灼熱感消失,睡眠有所改善,會陰脹痛改善不明顯,舌淡,苔白厚膩,脈滑。予前方赤芍變為白芍,量至30g,去梔子、連翹,加徐長卿10g、王不留行10g。7劑,煎服法同前。12月11日三診:癥狀改善明顯,但仍有會陰部不適,舌淡,苔稍厚,續前方加劉寄奴15g。12月18日四診:上述癥狀消失,精神尚佳,但患者仍擔心病情會反復,舌淡,苔薄白。予前方加鬱金、大棗鞏固療效。
5 結語
崔雲教授師承百傢學說,尊古而不泥古,衷中參西,從“六鬱”論治CP的學術思想另辟蹊徑,別具一格。認為本病始於氣鬱,總由肝鬱氣滯、氣機不暢所致,變於六鬱相因,相兼相化。治療時總以疏肝解鬱、調暢氣機為先,同時緊扣病機之變化,靈活地輔以活血化瘀、化痰祛濕、清熱散火、消食化積之法,辨鬱而治。遣方用藥上則多以傳統經方為基石,結合現代藥理學研究,巧設藥對,臨癥加減,效果顯著。崔雲教授從“六鬱”論治CP的學術思想已具備中醫學完整的理、法、方、藥體系,簡單易行,可指導臨床治療,值得傳承。本文僅對從“六鬱”論治CP的學術思想作瞭初步的探析,實乃管中窺豹。崔師亦將“六鬱”論治的學術思想延伸拓展至男科其他疾病的治療當中,這有待進一步挖掘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