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脾聖藥平胃散
平胃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本方之功專燥濕和胃,為用於治療脾胃不和的基本方劑。
方藥組成:蒼術9克,厚樸(薑制)6克,陳皮(去白)9克,甘草(炙)3克,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分兩次服。其具有燥濕健脾,消脹散滿的功能。主治脾土不運,濕濁困中,胸腹脹滿,口淡不渴,不思飲食,或有惡心嘔吐,大便溏瀉,困倦嗜睡,舌不紅,苔厚膩。註意:脾虛無濕或陰虛之人,癥見舌紅少苔,口苦而渴,或脈數者禁用。
本方是燥濕祛痰,行氣健脾劑。大凡脾胃病變,平胃散所治脾胃不和,是由痰濕留滯,困遏脾胃,或感受山嵐瘴氣,或水土不服所致。脾胃被困,則升運和降失常,諸癥遂起。方中蒼術苦辛溫燥,最善燥濕健脾,故重用為君。厚樸苦溫芳香,行氣散滿,助蒼術除濕運脾,是為臣藥。陳皮理氣化滯,合厚樸以復脾胃之升降;炙草、薑、棗調補脾胃,和中氣以助運化,皆為佐使藥。諸藥相配,共奏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用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潰瘍病及胃腸神經官能癥等,均有一定療效。隻要屬於所謂脾胃濕滯,呈現胸腹脹滿、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膩主癥的,都可用其來治療,所以古人說其是“治脾聖藥”。後世有許多健胃方劑,都是從它擴展演變而來。如:
本方加麥芽、炒神曲,名“加味平胃散”,治宿食不化,噯腐吞酸,不思飲食。若大便秘結,可再加大黃、芒硝以通下導滯。本方加人參、茯苓,名“參苓平胃散”,治脾虛食滯,大便不實者;加黃連(薑汁炒)、木香,名“香連平胃散”,治食積化熱,腹痛泄瀉者;“不換金正氣散”也是由本方加藿香、半夏而成,治感冒四時不正之氣,頭痛發熱,嘔吐泄瀉者;本方合“二陳湯”名“平陳湯”,治脾胃不和,濕痰停阻,胸膈痞悶,不思飲食者;本方合“五苓散”(見祛濕之劑)煎服,名“胃苓湯”,治飲食停積,脾胃不和,浮腫泄瀉者;本方與“小柴胡湯”合方,名“柴平湯”,功能和解少陽,燥濕健脾,治濕瘧脈濡,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者。
平胃散主要有健胃助消化,抗潰瘍,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藥理作用。1.健胃助消化:本方中生薑、陳皮、蒼術、厚樸含芳香性揮發油和薑辣素,且後三味藥辛、苦,口服對胃腸黏膜有溫和的刺激作用,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運動,並抑制腸內異常發酵,從而增強消化機能,排除腸內積氣,而達到健胃助消化之效。2.抗潰瘍:方中甘草、陳皮、厚樸對多種實驗性潰瘍模型有明顯抑制作用。3.抗炎:方中生薑、陳皮、甘草對不同的炎癥模型均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4.抗病原微生物:平胃散中除大棗外,其餘5味藥均有不同程度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唯方中諸藥多苦辛溫燥,易耗陰血,故孕婦不宜。
延伸閱讀:
平胃散治療“面具臉”1例
作者 / 羅來榮
重慶市九龍坡區中醫院脾胃病科
孫某,女,51歲,因“面部起疹,逐漸加重,至面部僵硬2年”就診。2年前無明確誘因出現面部散在丘疹,瘙癢,未予重視,後病情逐漸加重,曾於多傢醫院就診,病情無緩解。就診時面部已明顯增厚,淺感覺減退明顯,有深觸覺,表情動作完成差,無丘疹,類似“面具”樣。無畏寒、發熱、咳嗽、身痛等。飲食、大小便正常,舌質淡紅苔白,脈略弦滑。從“脾主肌肉、肺在體合皮”入手,考慮脾氣不足,運化、輸佈津液之力不足,津液不從正化,反生痰濕,聚於面部。治以燥濕和胃,化痰軟堅散結,方用平胃散加減。藥用:蒼術15g,厚樸12g,橘皮15g,半夏15g,茯苓15g,牡蠣20g,浙貝母15g,瓜蔞皮15g,生薑12g,甘草6g。2劑,每日1劑,水煎服。二診,面部感覺稍好轉,有輕微瘙癢癥狀,其餘無明顯變化,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略滑。考慮病久,痰濕交結,致氣血瘀滯。前方加丹參15g養血活血,僵蠶10g解毒散結,土茯苓15g、地膚子15g利濕止癢。3劑,每日1劑,水煎服。三診,面部感覺進一步敏感,瘙癢癥狀消失,疼痛明顯改善,淺觸覺仍差,舌脈象變化不明顯,原方加浮海石20g化痰軟堅散結,5劑,每日1劑,水煎服。四診,面部感覺進一步改善,且感覺面部僵硬感減明顯輕,面部厚硬感變薄,舌脈象同前。予前方10劑,水煎服。五診,訴面部感覺基本正常,已無面部厚硬感,表情已自如,唯面部散見少量丘疹,皮色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象平和。予四君子湯加減調治。黨參12g,茯苓15g,白術12g,土茯苓15g,地膚子15g,甘草6g。3劑,水煎服。因咳嗽再次於我處就診,其面部疾病已愈。
按:“肺在體合皮”,面部皮膚變厚、僵硬,為有形實邪至病,在肺考慮痰濕。“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故治以化痰除濕,軟堅散結,從脾、肺治療而獲效。(《實用中醫藥雜志》2017年第12期第14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