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丸(湯)加減治療術後胃癱綜合征

By | 9 4 月, 2020

術後胃癱是指各種手術後非機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胃功能性排空障礙為主要征象的胃動力紊亂綜合征,稱術後胃癱綜合癥(PGS)。臨床上表現為手術後10 d仍需行胃腸減壓,或停止胃腸減壓後進食流質飲食或由流質飲食改為半流質飲食後出現上腹飽脹不適、惡心嘔吐等。雖經胃腸減壓等保守治療可以恢復,但通常持續時間較長,嚴重影響患者的術後機體恢復。我們在臨床上采用烏梅丸(湯)加減治療術後胃癱綜合征取得瞭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8月間於我院因多種疾病行手術治療後出現胃癱,且經現代醫學常規治療後效果不佳者47例。47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9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23歲;術後時間最短10 d,最長32 d。其中胸部手術17例,腹部手術21例,婦產科手術9例。

1.2 診斷標準

參考《術後胃癱的診斷與治療》及相關文獻制定以下診斷標準:①經1項或多項檢查提示胃部無機械性梗阻,但有胃液瀦留;②胃引流量每天≥800 mL且持續≥10 d;③無明顯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④無引起胃癱的基礎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等;⑤無應用影響平滑肌收縮的藥物史,如嗎啡、阿托品等。

2 方法

采用《傷寒論》烏梅丸加減:烏梅20g,黃連10g,黃柏10g,炮附子3g,細辛3g,幹薑6g,川椒6 g,桂枝10g,當歸10g,人參10g,芒硝8g。腹脹者加枳殼10g、香附10g;神情淡漠者加菖蒲10g、鬱金10g;舌苔黃膩滑者加茵陳30g、大腹皮10g。由於胃癱病人要求禁食水,將丸劑改為湯劑並采用免煎中藥顆粒(廣州一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其劑量進行相應換算),待胃液經胃腸減壓排凈後,20~50ml熱水沖服,每日1劑。

3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相關文獻報道制定以下標準:痊愈:無胃液流出,拔除胃管後,無惡心嘔吐,可正常進行半流食;有效:胃液量明顯減少、無嘔吐,仍有惡心,胃管不能拔除;無效:胃液量無減少,仍有惡心嘔吐,胃管不能拔除。

4 結果

47例患者經如上治療後,胃管全部拔除,進食後無明顯惡心嘔吐等上逆癥狀,排氣排便可。其中服用3劑後痊愈16例,5劑後痊愈25例,7劑後痊愈6例,總有效率100%。

5 討論

胃癱綜合征在外科腹部手術後時有發生。據國內外相關文獻報道,其發病率約為5% ~13%。其形成機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與胃腸神經的調節失衡存在一定關系,外科手術可通過多種途徑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經反射系統,使胃腸交感神經活動增強,胃平滑肌中的副交感神經活動減低,從而抑制胃的肌電活動,延遲胃的排空。另外迷走神經損傷也可能參與本病的發生。臨床中對胃癱的治療目前多采用營養支持、胃腸減壓、促進胃腸動力藥物以及手術等治療,其中中醫藥的治療在該病中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臨床中采用烏梅丸(湯)加減治療胃癱取得較滿意效果,彌補瞭這一疾病臨床治療的不足。

烏梅丸是《傷寒論》厥陰病篇治療蛔厥的代表方劑,其338條記載“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而蛔厥病在臨床中較為少見,但對該方證的病機卻有明確認識。劉渡舟認為,烏梅丸證為“厥陰疏泄不利,氣機失調,以致寒熱格拒上下,陰陽氣不相順接,並進而影響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在此基礎上近年來有更多醫傢認為,其病機主要為下(腸)寒上(胃)熱(下寒為本),正氣虛損兼心神被擾,胃氣上逆。方中烏梅為君藥,其味酸澀,可柔肝斂肝,調節其疏泄功能;黃連、黃柏除上熱以止煩降逆;幹薑、附子、桂枝、細辛、川椒祛下寒以溫陽救厥,止利;人參、當歸補不足兼祛寒,全方反映出酸苦辛甘復法的特征,酸以柔肝,辛以舒肝升脾、散寒調中,苦以清熱降胃瀉濁,甘則和緩調補氣血。劉芳等通過“方證相關”理論對烏梅丸類方劑研究發現,該類方劑以寒熱錯雜為治療主癥,方中幹薑、黃連使用較多,黃連、附子、桂枝的用量配比較大。

胃癱綜合征多表現為惡心嘔吐、上腹不適等癥狀,屬於中醫學“胃反”“嘔吐”范疇。我們認為其病機為胃腑蘊熱、下焦虛寒、寒熱交雜於中焦,影響氣機運化,致使胃不降濁,故出現胃實而腸虛的系列癥狀。王微等認為,烏梅丸所治上熱下寒之厥陰病其病位在肝,上熱為肝氣所化生,當機體處於抑鬱狀態時肝氣不舒、化火生熱,故在虛寒的基礎上形成瞭上熱的癥狀。同時有醫傢通過考證認為“肝傢鬱”是導致機體上熱下寒的根本,應作為厥陰病的提綱。現代醫學發現,術後胃癱綜合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和焦慮癥狀,采用抗抑鬱治療該病存在一定的效果。從現代醫學及傳統中醫學的角度均可看出,烏梅丸和胃癱綜合征在主癥及病機方面均存在一致性。在作用機理上有研究表明,烏梅丸可調節人體內胃動素、胃泌素、內皮素的分泌,從而改善胃輕癱的相關癥狀。我們在方中加用芒硝,其味咸、苦、性寒,歸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軟堅潤燥、瀉火消腫的功效,臨床主要用於熱性便秘諸證。現代研究表明,芒硝溶化後在腸道內形成高滲鹽溶液,吸附大量水分,消除局部水腫,並可引起機械刺激,促進胃腸蠕動且不傷害腸黏膜。所以,通過烏梅丸(湯)的加減使用,可以抑制胃腸興奮得交感神經,興奮其副交感神經,恢復胃的肌電活動,促進排空,其方法明顯縮短瞭病程,提高瞭臨床療效,值得推廣使用。

6 典型病案

案1:患者武某,男,46歲,2014年4月14日初診。行食管癌開胸術後12 d,因無明顯排氣排便就診時已置胃管,24 h引流液約1000 ml,病房給予促進胃動力藥物後無明顯效果。癥見患者口幹、無明顯腹脹腹痛、舌淡紅苔膩稍黃、脈滑稍數。待胃液抽凈後給予烏梅丸(湯)加減口服並閉胃管,直到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癥狀後再開放胃管,若無癥狀持續閉管。方藥:烏梅15 g,黃連10 g,黃柏10 g,炮附子3 g,細辛3 g,幹薑6 g,川椒6 g,桂枝10 g,當歸10 g,人參10 g,厚樸10 g,大腹皮10 g,芒硝8 g。患者口服上方3 d後出現明顯的排氣排便,24 h引流液為10 ml,拔除胃管,囑其少量進食後無明顯不適。繼服上方去芒硝2付後,患者順利出院,隨訪未再反復。

案2:患者張某,女性,48歲,卵巢癌切除術後出現惡性嘔吐,置胃管後24 h引流液約800 ml,術後10 d未見明顯緩解。就診時患者排氣排便正常,腸鳴音活躍,舌淡少許白膩苔,脈稍滑。將患者胃液抽凈後給予烏梅丸原方加芒硝5 g,每日1次,每次1劑,連服5 d後患者胃液明顯減少,拔除胃管稍有惡心癥狀,給予烏梅丸原方加藿香10 g、白豆蔻10 g,繼服5劑後患者無明顯癥狀,飲食、排便正常,後隨訪半年無相關癥狀發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