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疾病預測》 | 皮膚癌先兆

By | 6 4 月, 2020

皮膚癌先兆

皮膚癌為中老年人常見的惡性腫瘤,其危害性在於可以轉移至內臟,尤其黑色素細胞瘤萬分兇險,號稱“閃電癌”,必須及早警覺。由於皮膚癌和內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皮膚癌又非常善於偽裝,常以各種慢性皮膚病為掩體,因此掌握其癌變的報標信號更顯重要……

病因病機

皮膚癌是發生於皮膚的惡性腫瘤,我國2.37/10萬人口,與日光、紫外線、X光等理化刺激密切相關。

皮膚癌包括原位癌、鱗狀細胞癌(占30%)、基底細胞癌(占60%)三種,黑色素細胞瘤雖少但最為兇險,大約50萬個痣中含有一個成為兇惡異常的黑色素細胞瘤。

祖國醫學稱為“黑疔”、“石疔”、“翻身瘡”、“石疽”、“翻花瘡”。《外科正宗》提到:“翻花者乃頭大而蒂小,小者如豆,大者若菌,無苦無疼,揩損每流鮮血,久亦虛人。”《諸病源候論·石疽候》曰:“此由寒氣客於經絡,與血氣相搏,血澀結而成疽也,其寒毒偏多,則氣結聚而皮厚,狀如痤癤,?如石,故謂之石疽也。”論述瞭皮膚癌的成因及癥狀。

皮膚癌主要為鱗狀上皮癌及基底細胞癌,在歐美國傢發病率較高,白種人尤多,我國僅占1~2%,發生率較高的部位為眼周,口周及裸露部位,如頭、面、手背。惡性程度除黑色素瘤極高外,其餘皆易根治,故早期發現的價值是比較大的。

皮膚癌多發生於中、老年人,男性與女性的比為2∶1,皮膚癌的危害性在於可以轉移至內臟,鱗狀細胞癌,尤其惡性黑色素瘤能迅速轉移至內臟。另外,皮膚癌中有一些是轉移癌,即是由體內轉移而來的,無論乳腺癌、肺癌或消化道癌皆可轉移至皮膚。

皮膚還常作為內臟癌的體表標志,如黑棘皮病,尤其是惡性者,大多同時有內臟腺癌,特別是胃癌。又如皮肌炎,1/6患者內體都伴有惡瘤,主要為肺癌、乳腺癌、鼻咽癌等。不明原因的皮膚搔癢癥可為白血病、消化系癌、生殖系癌的不祥之兆。此外,肢端銀屑病、慢性蕁麻疹也往往同時伴有內部癌變。可見皮膚癌顯然不是簡單的,局部的病變,而是和內臟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整體病變的局部反應。

發生機制

皮膚為人體臟腑的外鏡,皮膚癌雖然生長在皮膚,但卻是內體病變的局部反應,其產生因素為毒積臟腑,發露於外。皮膚與臟腑的關系都甚為密切,尤與脾肺關系最大,因肺主皮毛,皮為肺之“合”,脾主轉輸精微、榮養肌膚,如脾肺失調,脾失轉輸,肺失宣發,則毒積熱蘊、鬱於皮膚而生惡疽。此外,與心肝的關系也比較大,《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肝主疏泄,如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毒熱拂鬱也能註於皮膚而導致癌。

另外,腎陰陽失調,如相火偏亢也可誘發癌,尤其是黑色素瘤。現代醫學認為黑色素瘤的發生與內分泌失調有一定關系,主要與腎上腺皮質功能過亢,及雌激素的偏高密切相關,故年齡多發生於20~30歲的發育期及45~50歲的更年期。

現代認為皮膚癌與放射線、化學、物理因素及日曬很有關系,如長期接觸砷、瀝青、煤焦油、強紫外線照射等都有可能誘發皮膚癌,此外,長期慢性刺激也可誘發皮膚癌。其中,日光對鱗狀上皮癌有一定的誘發作用,基底細胞癌則最常見於面部,多繼發於紅斑狼瘡損害及燒傷。

早期警號及早期診斷

一、癌前潛病

皮膚癌是一種非常善於偽裝的疾病,常以多種慢性皮膚疾患為掩護,而隱匿進展著。

1.老年性變性皮膚痿縮 老年人皮膚逐漸萎縮,由於皮膚營養功能障礙,制約細胞異常增生的能力削弱,為生癌奠定瞭基礎,如果再加上外來刺激,如化學、物理因素則容易致癌。

2.皮膚慢性炎癥 經久不愈的潰瘍、瘺管、瘢痕(尤其是燒傷瘢痕)、白斑:皆由於皮膚屏障被破壞,正常營養機制紊亂而易在此基礎上癌變。

3.皮膚白斑 皮膚頑固性搔癢癥、皮膚濕疹,都有可能發生癌變,尤其皮膚白斑的危險性較大,如有疣狀變化,更應引起警惕。

4.著色性幹皮病 是一種與遺傳有關的皮膚疾病,主要特點為皮膚著色及萎縮。其危險性在於,有時皮膚癌外表並不典型而內裡已發生轉移,此病有一定癌變性。

5.老年疣或老年角化病 屬老年人表皮細胞角化過度,有發展為鱗狀上皮癌的隱患,日光及化學因素如煤焦油可作為誘因。

6.放射性皮炎 多為放射工作者的職業病,有一定的潛在癌變危險性。

二、早期先兆

原有的黑痣或慢性皮膚疾患,包括炎癥、潰瘍,或瘢痕、白斑、疣瘤,突然出現顏色改變,范圍增大,或有滲出、搔癢,則為癌變的報標信號。

(一)皮膚黑色素瘤

1.概言 皮膚黑色素瘤是一種惡性極大的皮膚惡性腫瘤,來源於黑色素母細胞,其危害性在於易迅速轉移,且極為深遠廣泛,如易向肺、肝、骨、腎、心、腦等內臟轉移,並以閃電般的速度形成千千萬萬個子瘤,對人體生命威脅甚大,因此是一種十分兇惡的皮膚癌。占所有惡性腫瘤的1~3%。惡性黑色素細胞瘤,遠在隋朝楊上善所著《黃帝內經太素》即提到“厲疽”、“脫疽”,所論與惡性黑色素瘤近似。如曰:“發於足旁名曰厲疽,其狀不大,初從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治,百日死;發於足指,名曰脫疽,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去之活,不然則死矣。”提出瞭類似惡性黑色素瘤的早期癥狀、演進及治則。《外科正宗·脫疽》亦曰:“多生於足,發在骨筋,初生如栗,色似棗形,漸開漸大,筋骨伶丁,烏烏黑黑,痛傷傷心,殘殘敗敗,污氣吞人,延至踝骨,性命將傾……古人有法,截割可生。”指出瞭截割是救治性命的重要辦法。本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與內分泌激素改變很有關系,妊娠期進展加速,更證實瞭與激素水平偏高的關系。另外,黑色素細胞瘤多發生於下肢、足底及頭頸面部,尤其位於易受磨擦部位的黑痣,更應警惕。

2.癌前潛病

(1)交界痣:所謂交界痣,是指生於表皮與真皮交界處之痣(位於基底層),其危險性在於長期潛伏後,可成為黑色素瘤的癌前潛病,尤其位於易受磨擦部位,如肛門、生殖器、足底、手掌、甲下等處的交界痣,其癌變的危險系數更大。特點為色黑褐,邊緣不齊,不生毛發。惡變先兆為痣周圍出現紅暈,並呈放射狀向四周延伸,中央色素加深,痣體突然加大。

(2)皮內痣:皮內痣也是黑色素瘤的定時炸彈,當體內一旦出現黑色素瘤時,皮內痣即迅速發生反響性惡變。其特征為長期生長於上的毛發突然倒脫(表示毛囊根已發生質變)。

3.早期先兆 如黑痣突然敏感,增大,毛發掉落,顏色加深,或呈放射狀,或突然出現花斑隆起,或局部刺痛、搔癢,或邊緣變得模糊並有分泌液滲出,或周圍出現紅暈並有衛星狀小結節(眾星供月狀)即為癌變信號。

(二)鱗狀細胞瘤

1.概言 鱗狀細胞癌是比較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占皮膚癌的80%以上,多發生於老年人,與長期的日光照射有關,並與放射、化學物質刺激有關。多發生於裸露部位,如頭頸、四肢、外陰等處,與角化病、白斑有關,發展較緩,轉移也較晚。

鱗狀上皮癌,中醫已有記述,如《醫宗金鑒》曰:“推之不動,堅硬如石,皮色如常,日漸增大;……日久難愈,形氣漸衰,肌肉削瘦,愈潰愈硬,色現紫紅,腐爛浸淫,滲流血水,瘡口開大,胬肉高突,形似翻花瘤證。”指出瞭該病發展迅速,轉移較快的不良後果。

2.早期先兆 初起大多不痛不癢,隻有一底部堅硬的斑塊狀丘疹,或疣狀癃起。長期沒有變化,在受刺激或一定的誘發因素下逐漸變色、增大,並有一定刺激。此時患者稍感不適,以後逐漸有滲出,但仍不易引起註意,繼而糜爛、出血,呈菜花狀,易淋巴結轉移。

(三)基底細胞瘤

1.概言 基底細胞瘤惡性度較低,常見於老年人,其特點為局部有潰瘍,生長緩慢,少有轉移,好發於顏面、眼、鼻、耳周圍。

2.早期先兆 早期無自覺癥狀,但見癤疣逐漸變色、隆起,質地較硬。是一種逐漸長大的蠟樣結節。以後中央漸現盤形凹陷,基底凸凹不平,邊緣隆起,如火山口狀,並形成潰瘍、覆蓋以痂,抗炎治療無效,經久不愈,就應考慮皮膚癌的可能,少有轉移。

三、早期診斷

(一)鑒別診斷

1.皮膚慢性潰瘍 有較長的潰瘍史,無突然變色、滲出增多及糜爛出血等狀況。

2.色素痣 含交界痣、皮內痣及混合痣,其中,除交界痣惡變的可能性比較大外,皮內痣最多但並不易惡變,因此盲目的恐痣是不必要的。交界痣特點見前黑色細胞瘤。皮內痣,主要為毛痣、雀斑樣痣。常長於軀幹、四肢和面部。混合痣,是交界痣和皮內痣的混合,多見於兒童,上有毛發,可有“痣暈”,較小、呈小節狀,此種痣可惡變,應註意。此外,疣狀痣也很少癌變。

3.其他 此外,尚應與慢性肉芽腫,光照性角化病及角質棘細胞瘤等皮膚疾患作鑒別。

(二)現代檢查手段

對臨床癥狀可疑者,作病理切片即可確診。

抗癌措施

(1)根治皮膚慢性潰瘍、慢性炎癥,以保護皮膚屏障及皮膚營養功能,以防癌變。

(2)及早治療皮膚白斑、紅斑性狼瘡等癌前病。

(3)交界痣應及早切除,疣、雞眼等應避免隨便刺激、針挑、搔抓、腐蝕或隨便切除。

(4)避免強日光照射,尤其中午11點到1點應避免直照,從事輻射及化學物質工作的人應註意防護。

(5)在辨證選方的基礎上,酌選中草藥,如龍葵、苦參、白蘚皮、苡仁、大青葉、板藍根、半枝蓮、青黛、土茯苓等。

(6)外用20%蟾酥膏或皮癌凈(以紅砒為主的外用藥)。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