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賀普仁教授腰腿痛用穴經驗擷萃

By | 6 4 月, 2020

賀普仁(1926~2015),字師牛,號空水,首屆國醫大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全國老中醫藥專傢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賀老從醫70餘年,針灸治驗頗豐。筆者跟師學習期間,屢蒙恩惠,臨證多用所學,每獲奇效。賀老治療腰腿痛用穴以治腎為先,亦強調單穴治病。現將賀老治療經驗介紹如下。

1 人中

1.1 穴性原理

人中一名,首見於《靈樞經·經脈》“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會元針灸學》指出:“人中者,天地之最可貴者人也,人稟仁而生存,德厚於土,培陰陽之交。五行之秀,執掌天地之間,人正而不偏,曰中,故名人中。”陰陽交泰,上下升降,運行不息,是自然界一切現象形成和演變的根源。“天氣通於鼻”,天在上為陽;“地氣通於口”,地在下為陰;“天食人以五氣”,由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由口受之。天地人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人處天地之間(天上、地下、人中),今人中穴居鼻(天),口(地)之間,故名曰人中。“脊背強痛瀉人中,挫閃腰酸亦可攻”,人中位於督脈上,督脈循行貫腰脊,故對急性腰扭傷有立竿見影之效。

1.2 定位取穴及刺法

賀老遵常法認為:人中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的交點處。微通法:毫針針刺,針尖向鼻中隔方向,直刺進針0.5~0.8寸。導師言賀老亦有應用人中治療急性腰扭傷,取穴則從平人中穴所在,人中溝外側處透刺對側,此法針感較常規刺法針感強,效更佳。

1.3 典型病例

患者,男,44歲。2016年11月19日初診,主訴:因搬抬重物不慎挫傷腰脊1天。刻見:患者因腰部活動受限,致前後俯仰、左右轉側均感不利,起坐時需用手臂撐支。導師遂取穴人中,從平人中穴所在,人中溝外側處透刺對側,持續行針1分鐘後,患者當時起坐即不需用手臂支撐。遂留針20分鐘,針後患者起立、蹲坐、俯仰等動作自如,僅局部稍有酸楚;次日復診,腰部功能活動自如。

2 養老

2.1 穴性原理

養老首見於《針灸甲乙經》“養老,手太陽郄,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後一寸陷者中”。此穴隱藏於骨縫之中,取穴時必轉手方得,故名。其穴在手尺骨莖突上一空,腕後一寸凹陷處,為手太陽小腸經郄穴,大凡陽經郄穴以治痛為顯效。本穴可治由外邪侵犯本經脈氣以及本經主液體所發生的病變。

手太陽經在背部交會於督脈和足太陽經,太陽經貫通上下,達於四肢,《素問·厥論》記載“手太陽厥逆……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故對於肢體活動障礙甚為有效。如《類經圖翼》雲:“張仲文傳灸治仙法:療腰重痛不可轉側,起坐艱難,及筋攣腳痹不可屈伸。”賀老單取養老治療因腰肌勞損或外受風寒,或突遭外傷,引起局部氣滯血瘀、經脈閉阻不通的腰腿痛,結合一定的補瀉手法,可疏通經氣、活絡止痛。此外,養老也是治療眼部疾患的重要腧穴。

2.2 定位取穴及刺法

正坐或正臥取穴。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取穴法:(1)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頭的橈側緣上,與尺骨小頭最高點平齊的骨縫中是穴;(2)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捺在尺骨小頭的最高點上,然後掌心轉向胸部,當手指滑入的骨縫中是穴。

微通法:毫針針刺,掌心向胸,向肘關節方向,斜刺進針0.5~0.8寸,治療急性腰痛。溫通法:治療頸肩腰腿痛,艾柱灸3~5壯,艾條溫和灸10~20分鐘。

2.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2歲。2017年5月6日初診,患者訴自2017年3月底因天氣變化開始出現腰及右下肢放射性疼痛,站立稍久即覺腰部以及右下肢疼痛麻木,行走不便,遂行腰CT檢查,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建議患者臥床休息,並行常規治療,經治月餘癥狀未見明顯變化,隨來就診。取養老穴,遵賀老用法,施以龍虎交戰補瀉手法,同時囑患者活動腰部,行針過程中患者即感疼痛明顯減輕,囑其繼續活動腰部及右下肢,留針30分鐘,期間及起針時各行針一次,以加強針感。繼予辨證施以中藥善其後。

3 環跳

3.1 穴性原理

《針灸甲乙經》言“環跳,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足少陽脈氣所發”,《會元針灸學》認為:“環跳者,在胯骨股與髀股相接之環中,人履步環即跳動起伏。施術時,居足胯環陷正中,針斜對陰內股。針之,伸足環從陷處跳起,穴即閉,故名環跳。”

環跳位於少陽膽經,又是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素問·厥論》記載“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針灸甲乙經》也言“腰脅相引急痛,髀筋瘛,脛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環跳主之”。足太陽經分佈於腰、臀和下肢的後面;足少陽膽經分佈於髂部和下肢的外側部;足太陽和足少陽經筋結於踝、膝、膕、臀和骶部。又足太陽經“主筋所生病”,足少陽經“主骨所生病”,筋骨是人體結構的主體,關系著人的運動。根據經絡分佈及其主病,結合環跳穴位於髖部為下肢運動之樞紐,故環跳穴是治療腰腿痛、中風後下肢不遂癱瘓的主穴。

此外,足少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足厥陰“環陰器”。因其皮下深淺層有多條神經分佈,針感可向多個方向放散。如針尖偏向於外陰,提插刺激,針感可傳至陰部,通過其相表裡的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的聯系,所以本穴尚可用治陽痿、遺精、早泄、尿瀦留等生殖系統疾患。

3.2 定位取穴及刺法

俯臥或側臥取穴。在股外側部,側臥屈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中1/3與外1/3交點處。賀老認為針刺環跳穴治療腰腿痛應以站立位針刺,效果最佳;側臥位時,屈曲的下肢亦放在治療床上取穴最佳。微通法:毫針直刺,針尖向外生殖器方向,進針3~3.5寸,局部酸脹針感,或麻電感向下肢放散;毫針直刺或左右探刺,進針2~3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擴散至關節,本穴的取效關鍵在於針感。針刺時以4寸毫針刺入環跳3.5寸深,向內上方刺。

3.3 典型病例

患者,女,37歲。2016年12月10日就診。患者訴10天前因用力不慎扭傷腰部。當時患者尚可活動,未曾治療。次日晨起後遂覺腰部疼痛,起床困難,不能彎腰、轉側。咳嗽、用力時疼痛加重,並有向右下肢走竄感。經X線診為“腰椎關節骨質增生”。現癥:腰痛時輕時劇,活動受限,局部怕涼。伴有右下肢放射痛,痛重則抬腿困難,納可,二便調。取環跳行毫針刺法,針感向下竄走,留針30分鐘,初診起針後,患者即感腰痛明顯減輕,下肢疼痛基本消失,稍有不適感,並辨證施以湯藥。隔日復診時腰痛未見反復。

4 伏兔

4.1 穴性原理

“伏兔”首見於《靈樞經·經脈》“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位於骼前上棘與骸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骸底上6寸,位於大腿前面股四頭肌處。

《針灸甲乙經》認為該穴“在膝上六寸起肉間,足陽明脈氣所發”,歸屬於足陽明胃經,又為“脈絡之會”,故具有強腰益腎、通經活絡之用,所治如《針灸甲乙經》言:“寒疝,下至腹腠膝腰,痛如清水,大腹諸疝,按之至膝上,伏兔主之。”此外又因本穴歸陽明經,陽明多氣多血,取之可行氣活血,一穴兼通二經筋,故對血脈閉阻不通,經絡運行受阻之半身不遂、痹證、痿證及下肢諸多癥狀均有較好的療效。

賀老常用之治療下肢麻木、肌肉萎縮、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等病癥。賀老運用本穴的特點是令患者采取跪姿進行針刺,隻有取跪姿,才能充分體現伏兔穴的穴名、穴性特征。《針灸大成》雲“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關於這種體位的論述《針灸穴名解》中對此作瞭進一步的解釋:“動物中臥伏牢固者,莫過於兔。人當跪坐之時則腿足之氣,沖至兩膝以上,則兩腿股直股肉繃急,推捏不動,猶兔之牢伏也。……其雲伏者,意在穴位處肌肉堅牢。方喻兔伏之性,非喻兔伏之形也。”其他如《類經圖翼》《醫宗金鑒》《十四經發揮》也有類似記載。采取這種特定的姿勢後使股四頭肌隆起,便於取穴和操作,利於準確定位和得氣。如患者不能堅持此體位,可縮短留針時間。

4.2 定位取穴及刺法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臏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跪取伏兔是賀老臨床常用顯效穴之一,特別是治療坐骨神經痛。治療時,患者體位很重要,一定是屈膝跪取。微通法:屈膝跪坐,毫針直刺2.5寸,酸脹針感可至膝部,治療坐骨神經痛。仰臥,毫針直刺,局部酸脹感,治療腿痛痹證。溫通法:火針點刺3~5分,治療中風、痹證、小兒痿證。

4.3 典型病例

患者,男,27歲,2017年5月22日就診。主訴:因前日夜間受風,晨起突發右腿疼痛。刻見:患者因右腿疼痛,痛甚不能正常行走,坐臥不寧。囑患者屈膝跪坐,取伏兔穴,毫針直刺2.5寸,大幅度提插瀉法,患者剛跪坐時痛苦狀,需用兩手支撐,方能坐位,針後1分鐘,患者感覺疼痛減輕,手不用支撐,身體可後移。臀部可坐於足上,留針20分鐘後,疼痛消失,步履如常。

5 小結

腰腿痛常見於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癥等疾病中,可因勞累過力或因急性扭傷,亦可見於不慎感於風寒濕邪而致。腰腿痛與足少陰、足太陽、足少陽、督脈等經脈有關,如足少陰之脈循行“貫脊屬腎、絡膀胱”,足少陰經筋“其病……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屬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抑”,足太陽膀胱之脈“挾脊仰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朧”。《素問·厥論》雲“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提示治療各種腰腿痛應以少陰、太陽、少陽為主要經脈。而賀老臨證常用的治療腰腿痛的腧穴亦多位於太陽、少陽等經脈上。同時,賀老認為“病多氣滯”,認為氣滯是疾病發生發展不可逾越的主要病機,臨證取穴重視氣血的作用,最善取用多氣多血的陽明經上的伏兔。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