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淺表性胃炎治療經驗

By | 6 4 月, 2020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現代醫學病名,主要根據胃鏡檢查和臨床癥狀而確診,屬中醫“心下痛”“胃脘痛”范疇,是老年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辨證論治療效滿意,現將盧永兵辨治淺表性胃炎經驗介紹於下。

  

老年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常見有肝胃不和、肝胃濕熱、脾胃氣陽兩虛、胃陰不足、瘀阻胃絡五種證型。

肝胃不和

  

常因情志發病,主要癥狀是胃脘脹痛,痛竄兩脅,噯氣吞酸,胃納減少,大便失調,睡眠欠佳等。治療原則應是疏肝解鬱,理氣和胃。盧永兵喜用明代葉文齡柴胡疏肝散合宋代楊士瀛寬快散加減治療,常用藥物:柴胡、香附、枳殼、白芍、赭石、烏藥、青皮、甘草、延胡索、川楝子、炙甘草、煅牡蠣、白術、合歡花。此證型臨床很常見,正如《古今醫案》所雲:“嘗閱臨證指南治脘痛,大半是肝邪犯胃。”由於肝鬱不疏,橫逆犯胃,致“氣不下降,六腑澀滯”,因而出現胃腸系統功能失調。上藥芳香健胃,緩急止痛,能調節胃腸蠕動、分泌,從而使消化與吸收功能逐步恢復正常。

肝胃濕熱

  

胃失和降,宿食與痰濕久聚化熱,主要癥狀是胃腸脹痛,胸悶納呆,時有嘔吐,口苦,口臭,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治療原則應是清熱化濕,疏肝和胃。盧永兵喜用《增補內經拾遺方論》柴平方加減,常用藥物:柴胡、法半夏、茯苓、蒼術、厚樸、黃連、梔子、陳皮、藿香、大黃、枳殼、茵陳、川楝子、神曲。老年人脾胃虛弱、胃失和降,痰、濕、宿食積聚,久而化熱。盧永兵喜用少量大黃與其他藥同煎,能清肝膽胃腸積熱,見大便不爽,舌苔黃膩者必用。當痰、濕、熱、宿食化後,應補益脾胃善後,恢復胃腸功能。

脾胃氣陽兩虛

  

老年人後天不足,脾胃氣虛,氣虛久之必夾陽虛,主要癥狀是胃脘隱痛,喜溫喜按,食後腹脹,惡寒,體倦乏力,頭暈,心悸,大便溏,舌淡,苔白。治療原則應是益氣溫中,盧永兵喜用宋代王懷隱黃芪散。常用藥物:黃芪、黨參、生薑、大棗、白芍、桂枝、附子、法半夏、當歸、炙甘草、白術、陳皮、砂仁。虛證之痛以隱痛多見,喜溫喜按,遇寒涼天氣發作多,進涼冷食物,胃脘痛與便溏加劇,治以補脾健胃、溫養中土。千萬不能見是胃炎而用寒涼消炎。

胃陰不足

  

過食辛辣或熱病傷胃陰,導致胃陰不足,主要癥狀是胃脘隱痛,微有灼熱感,嘈雜似饑,口幹咽幹而不多飲,大便幹結,舌紅少苔,或有裂紋,脈細數。治療原則應是補益胃陰。盧永兵喜用《溫病條辨》沙參麥冬湯合《傷寒論》芍藥甘草湯加減,常用藥物:北沙參、麥冬、玉竹、白芍、甘草、葛根、玄參、生地、川楝子、山藥。胃陰傷非一日所致,要漸漸益胃養陰,使陰復胃安。正如《丁甘仁醫案》日:“氣有餘便是火,火內熾則傷陰……胃為燥土,得陰始和。”即使大便幹結,一般是用增液行舟法,不能急下傷陰。

瘀阻胃絡

  

病久入絡,瘀阻胃絡主要癥狀是胃脘痛有定處,痛勢如刺或如刀割,面色唇舌晦暗,或有嘔血、便血,舌有瘀斑、瘀點,舌下靜脈怒張,脈細澀。自擬益氣活血散,常用藥物:丹參、田七、赤芍、黨參、川芎、黃芪、當歸、蒼術、法半夏、桃仁、枳殼、延胡索。老年胃病長久,必瘀阻胃絡,正如葉天士曰:“胃痛久而屢發,必有凝痰聚瘀。”治法是活血化瘀,益氣行滯,健脾化痰。用活血化瘀藥,宜用丹參、田七、赤芍等活血和血之品,慎用攻逐之類。活血藥與行氣益氣藥同用,更能增進血運,提高療效。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主要癥狀是胃脘痛,或刺痛,或隱痛,或脹痛,或灼痛,或竄痛。由於胃脘在心窩下,因此古醫籍早期稱為“心下痛”,如《素問》曰:“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中醫所說的“心下痛”不是現代醫學的心絞痛、心肌梗死疼痛,對於心血管病之疼痛,中醫稱為“真心痛”,如《靈樞》所說“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是危重病。胃為中土,主受納消化,是消化系統主要器官之一,正如李東垣所說:“人以胃氣為本”“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因此慢性老年淺表性胃炎要及時調治,誤治或失治,可以致胃潰瘍、胃出血等嚴重疾病。胃主降,喜通之,治療應註重通順和降。但通法很多,正如《醫學薪傳》曰:“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法,各有不同,調血以行氣,通也;上逆使之下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之通也,寒者溫之使之通,無非通之法也。”盧永兵對上述各型治法方藥,均是用通之法。老年慢性淺表性胃炎一病,常是寒熱虛實夾雜,診宜細辨,對癥組方遣藥。老年人常是後天不足,脾胃虛弱,用藥宜選平和之品,劑量也應輕薄為貴,攻逐之品慎用。各證型癥狀解除後,都要註意補益脾胃善後。老年慢性淺表性胃炎,要註意藥療與食療結合,《千金翼方》所說的“食療不愈,然後用藥”,是強調食療的重要性,有利促進疾病康復。

發佈留言